2.11.1 panic 深入剖析
panic 深入剖析
在正式开始之前,先来思考一个问题:假设我们想要从文件读取数据,如果失败,你有没有好的办法通知调用者为何失败?如果成功,你有没有好的办法把读取的结果返还给调用者?
1. panic! 与不可恢复错误
上面的问题在真实场景会经常遇到,其实处理起来挺复杂的,让我们先做一个假设:文件读取操作发生在系统启动阶段。那么可以轻易得出一个结论,一旦文件读取失败,那么系统启动也将失败,这意味着该失败是不可恢复的错误,无论是因为文件不存在还是操作系统硬盘的问题,这些只是错误的原因不同,但是归根到底都是不可恢复的错误(梳理清楚当前场景的错误类型非常重要)。
对于这些严重到影响程序运行的错误,触发 panic
是很好的解决方式。在 Rust 中触发 panic
有两种方式:被动触发和主动调用,下面依次来看看。
1.1 被动触发
先来看一段简单又熟悉的代码:
1 |
|
心明眼亮的同学立马就能看出这里发生了严重的错误 —— 数组访问越界,在其它编程语言中无一例外,都会报出严重的异常,甚至导致程序直接崩溃关闭。
而 Rust 也不例外,运行后将看到如下报错:
1 |
|
上面给出了非常详细的报错信息,包含了具体的异常描述以及发生的位置,甚至你还可以加入额外的命令来看到异常发生时的堆栈信息,这个会在后面详细展开。
总之,类似的 panic
还有很多,而被动触发的
panic
是我们日常开发中最常遇到的,这也是 Rust
给我们的一种保护,毕竟错误只有抛出来,才有可能被处理,否则只会偷偷隐藏起来,寻觅时机给你致命一击。
1.2 主动调用
在某些特殊场景中,开发者想要主动抛出一个异常,例如开头提到的在系统启动阶段读取文件失败。
对此,Rust 为我们提供了 panic!
宏,当调用执行该宏时,程序会打印出一个错误信息,展开报错点往前的函数调用堆栈,最后退出程序。
切记,一定是不可恢复的错误,才调用
panic!
处理,你总不想系统仅仅因为用户随便传入一个非法参数就崩溃吧?所以,只有当你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时,再去调用 panic!.
首先,来调用一下
panic!
,这里使用了最简单的代码实现,实际上你在程序的任何地方都可以这样调用:
1 |
|
运行后输出:
1 |
|
以上信息包含了两条重要信息:
main
函数所在的线程崩溃了,发生的代码位置是src/main.rs
中的第 2 行第 5 个字符(包含该行前面的空字符)- 在使用时加上一个环境变量可以获取更详细的栈展开信息:
- Linux/macOS 等 UNIX 系统:
RUST_BACKTRACE=1 cargo run
- Windows 系统(PowerShell):
$env:RUST_BACKTRACE=1 ; cargo run
- Linux/macOS 等 UNIX 系统:
下面让我们针对第二点进行详细展开讲解。
2. backtrace 栈展开
在真实场景中,错误往往涉及到很长的调用链甚至会深入第三方库,如果没有栈展开技术,错误将难以跟踪处理,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崩溃例子:
1 |
|
上面的代码很简单,数组只有 3
个元素,我们却尝试去访问它的第 100
号元素(数组索引从
0
开始),那自然会崩溃。
我们的读者里不乏正义之士,此时肯定要质疑,一个简单的数组越界访问,为何要直接让程序崩溃?是不是有些小题大作了?
如果有过 C
语言的经验,即使你越界了,问题不大,我依然尝试去访问,至于这个值是不是你想要的(100
号内存地址也有可能有值,只不过是其它变量或者程序的!),抱歉,不归我管,我只负责取,你要负责管理好自己的索引访问范围。上面这种情况被称为缓冲区溢出,并可能会导致安全漏洞,例如攻击者可以通过索引来访问到数组后面不被允许的数据。
说实话,我宁愿程序崩溃,为什么?当你取到了一个不属于你的值,这在很多时候会导致程序上的逻辑 BUG! 有编程经验的人都知道这种逻辑上的 BUG 是多么难被发现和修复!因此程序直接崩溃,然后告诉我们问题发生的位置,最后我们对此进行修复,这才是最合理的软件开发流程,而不是把问题藏着掖着:
1 |
|
好的,现在成功知道问题发生的位置,但是如果我们想知道该问题之前经过了哪些调用环节,该怎么办?那就按照提示使用
RUST_BACKTRACE=1 cargo run
或
$env:RUST_BACKTRACE=1 ; cargo run
来再一次运行程序:
1 |
|
上面的代码就是一次栈展开(也称栈回溯),它包含了函数调用的顺序,当然按照逆序排列:最近调用的函数排在列表的最上方。因为咱们的
main
函数基本是最先调用的函数了,所以排在了倒数第二位,还有一个关注点,排在最顶部最后一个调用的函数是
rust_begin_unwind
,该函数的目的就是进行栈展开,呈现这些列表信息给我们。
要获取到栈回溯信息,你还需要开启 debug
标志,该标志在使用 cargo run
或者 cargo build
时自动开启(这两个操作默认是 Debug
运行方式)。同时,栈展开信息在不同操作系统或者 Rust
版本上也有所不同。
3. panic 时的两种终止方式
当出现 panic!
时,程序提供了两种方式来处理终止流程:栈展开和直接终止。
其中,默认的方式就是 栈展开
,这意味着 Rust
会回溯栈上数据和函数调用,因此也意味着更多的善后工作,好处是可以给出充分的报错信息和栈调用信息,便于事后的问题复盘。直接终止
,顾名思义,不清理数据就直接退出程序,善后工作交与操作系统来负责。
对于绝大多数用户,使用默认选择是最好的,但是当你关心最终编译出的二进制可执行文件大小时,那么可以尝试去使用直接终止的方式,例如下面的配置修改
Cargo.toml
文件,实现在 release
模式下遇到 panic
直接终止:
1 |
|
3. 线程 panic
后,程序是否会终止?
长话短说,如果是 main
线程,则程序会终止,如果是其它子线程,该线程会终止,但是不会影响
main
线程。因此,尽量不要在 main
线程中做太多任务,将这些任务交由子线程去做,就算子线程
panic
也不会导致整个程序的结束。
具体解析见 panic 原理剖析。
4. 何时该使用 panic!
下面让我们大概罗列下何时适合使用
panic
,也许经过之前的学习,你已经能够对 panic
的使用有了自己的看法,但是我们还是会罗列一些常见的用法来加深你的理解。
先来一点背景知识,在前面章节我们粗略讲过
Result<T, E>
这个枚举类型,它是用来表示函数的返回结果:
1 |
|
当没有错误发生时,函数返回一个用 Result
类型包裹的值
Ok(T)
,当错误时,返回一个 Err(E)
。对于
Result
返回我们有很多处理方法,最简单粗暴的就是
unwrap
和 expect
,这两个函数非常类似,我们以
unwrap
举例:
1 |
|
上面的 parse
方法试图将字符串
"127.0.0.1"
解析为一个 IP 地址类型
IpAddr
,它返回一个 Result<IpAddr, E>
类型,如果解析成功,则把 Ok(IpAddr)
中的值赋给
home
,如果失败,则不处理 Err(E)
,而是直接
panic
。
因此 unwrap
简而言之:成功则返回值,失败则
panic
,总之不进行任何错误处理。
4.1 示例、原型、测试
这几个场景下,需要快速地搭建代码,错误处理会拖慢编码的速度,也不是特别有必要,因此通过
unwrap
、expect
等方法来处理是最快的。
同时,当我们回头准备做错误处理时,可以全局搜索这些方法,不遗漏地进行替换。
4.2 你确切的知道你的程序是正确时,可以使用 panic
因为 panic
的触发方式比错误处理要简单,因此可以让代码更清晰,可读性也更加好,当我们的代码注定是正确时,你可以用
unwrap
等方法直接进行处理,反正也不可能 panic
:
1 |
|
例如上面的例子,"127.0.0.1"
就是 ip
地址,因此我们知道 parse
方法一定会成功,那么就可以直接用
unwrap
方法进行处理。
当然,如果该字符串是来自于用户输入,那在实际项目中,就必须用错误处理的方式,而不是
unwrap
,否则你的程序一天要崩溃几十万次吧!
4.3 可能导致全局有害状态时
有害状态大概分为几类:
- 非预期的错误
- 后续代码的运行会受到显著影响
- 内存安全的问题
当错误预期会出现时,返回一个错误较为合适,例如解析器接收到格式错误的数据,HTTP 请求接收到错误的参数甚至该请求内的任何错误(不会导致整个程序有问题,只影响该次请求)。因为错误是可预期的,因此也是可以处理的。
当启动时某个流程发生了错误,对后续代码的运行造成了影响,那么就应该使用
panic
,而不是处理错误后继续运行,当然你可以通过重试的方式来继续。
上面提到过,数组访问越界,就要 panic
的原因,这个就是属于内存安全的范畴,一旦内存访问不安全,那么我们就无法保证自己的程序会怎么运行下去,也无法保证逻辑和数据的正确性。
5. panic 原理剖析
本来不想写这块儿内容,因为真的难写,但是转念一想,既然号称圣经,那么本书就得与众不同,避重就轻显然不是该有的态度。
当调用 panic!
宏时,它会
- 格式化
panic
信息,然后使用该信息作为参数,调用std::panic::panic_any()
函数 panic_any
会检查应用是否使用了panic hook
,如果使用了,该hook
函数就会被调用(hook
是一个钩子函数,是外部代码设置的,用于在panic
触发时,执行外部代码所需的功能)- 当
hook
函数返回后,当前的线程就开始进行栈展开:从panic_any
开始,如果寄存器或者栈因为某些原因信息错乱了,那很可能该展开会发生异常,最终线程会直接停止,展开也无法继续进行 - 展开的过程是一帧一帧的去回溯整个栈,每个帧的数据都会随之被丢弃,但是在展开过程中,你可能会遇到被用户标记为
catching
的帧(通过std::panic::catch_unwind()
函数标记),此时用户提供的catch
函数会被调用,展开也随之停止:当然,如果catch
选择在内部调用std::panic::resume_unwind()
函数,则展开还会继续。
还有一种情况,在展开过程中,如果展开本身 panic
了,那展开线程会终止,展开也随之停止。
一旦线程展开被终止或者完成,最终的输出结果是取决于哪个线程
panic
:对于 main
线程,操作系统提供的终止功能
core::intrinsics::abort()
会被调用,最终结束当前的
panic
进程;如果是其它子线程,那么子线程就会简单的终止,同时信息会在稍后通过
std::thread::join()
进行收集。